7月8日—7月10日(农历五月二十五),世界上独一无二的2018中国· 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在美丽的清水江畔施洞古镇拉开帷幕。
“苗族独木龙舟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清水江流域苗族同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龙船节在苗语中叫做"咋瓮",是划龙船的意思。在苗族同胞眼里,一条龙舟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寨子不可侵犯的神圣之物,是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宿,是安居乐业和繁荣昌盛的象征。
独木龙舟节期间,龙舟竞渡的时间和地点都遵照苗族神话故事传说。“保公”的儿子被恶龙所害,“保公”烧杀恶龙众苗人分食龙肉的时间地点等情节来确定的。一般为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一般选择在端午后20天,当地人把这天称为“大端午”。
按照传统习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分龙头、龙身、龙尾(施洞上游、中游、下游)三个主赛场,各进行一天比赛,角逐前三甲。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四集中在平寨码头(赛龙头),五月二十五集中在塘龙码头竟渡龙舟(赛龙身),五月二十六“分龙竞渡”,五月二十七在施洞码头“赛龙尾”。
每一条独木龙舟上包括龙主、锣手、撑篙、理事、艄公、三四十个桡手组成,队伍庞大,分工明确。龙主和锣手负责发号施令,敲锣打鼓,催促桡手奋力向前冲刺,撑篙负责龙舟停顿或运行;理事负责竞渡前后的账目管理,竞渡时还负责放铁铳炮烘托气氛;艄公掌握龙舟竞渡方向,同时还负责喊唱桡律号令,以调节桡手划船的节拍‘;桡手主要负责竞渡时划舟。
独木龙舟文化融合了苗族的竞技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饮食文化。从采木到凿舟、从下水到竞渡,其程序都有严格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表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