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深山集市·风花雪月”大理专场全国首场正式在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拉开帷幕。来自云南大理的民族手艺人跨越千里,向都市消费者一针一线地展示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讲述其民族文化的风花雪月。
“深山集市·风花雪月”大理专场现场
深山集市是推动中国民族手工艺市场化的平台,已经帮助上万名手工艺者的产品走出深山,走进都市,走向国际。“让都市读懂大山,让未来读懂过去,让世界读懂中国”是深山集市的创办初衷,亦是深山集市的不懈追求。
“绣”梦之路同行人,搭起扶贫致富桥
深山集市由依文·中国手工坊发起,在过去的16年间,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团队不断穿梭于都市和大山,寻找散落各地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每年行走3万9千多公里,找回了13000多名绣娘。
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夏华在开集仪式上致辞
除了伊文·中国手工坊的大力推动以外,各地政府和众多企业也对推动手工艺扶贫给予全力支持。通过多方“守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参与,越来越多的“手艺人”能够承接订单,从而改善了生活条件。绣娘们现在完全可以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
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长彭斌在开集仪式上致辞
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长彭斌在开集仪式上致辞,向大家致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362万各族人民的热情问候。他表示,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有十三个世居民族,有“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美称。彭斌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州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强州建设目标,着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积极促进以“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特色工艺美术品创新发展,形成了银铜器、木雕、扎染、大理石工艺品、凤羽砚、黑陶等一批特色品牌,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贵州“网红”绣娘潘奶奶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者,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夏华表示,本次“深山集市·风花雪月”大理专场把最具特色的大理的风花雪月在城市的购物中心展示,都市消费者可以看到最美的手工艺,比方说白族的刺绣、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巍山扎染、州城扎染,还可以近距离观赏鹤庆的银器、剑川的木雕。夏华强调,这样的产业模式可以助力当地闲置的劳动力,比如说绣娘这样的手工艺者们,发展美丽的指尖产业。京城消费者热情满满,既买回了最美丽的东西,又能支持当地人,让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她希望能开更多的深山集市去呈现这些手工艺,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参与、购买、支持;同时她也期待消费者再次到大理时,不仅能看到苍山洱海的美,更能看到人文之美、手工之美。
贵州绣娘潘奶奶将深山集市龙旗交给大理绣娘
云南省人民政府、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其他省市政府领导、知名企业家、艺术家与现场三百余位嘉宾共同见证了本次开集仪式。
深山刺绣进都市,时尚消费热情高
深山集市发起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展卖方式,让上万名绣娘的手艺走出大山,实现劳动创收,脱离贫困;让城市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刺绣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手艺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也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之美。
非遗产品花样多,北京市民大开眼
此次深山集市齐聚巍山扎染、白族刺绣、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等上千款绝美的手工产品,目不暇接。“赶集人”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田园牧歌的生活,走近了富有诗意的创作,亲身感受传承千年的中国古老技艺。
归乡传承刺绣,青年圆梦非遗
活动现场,一位年轻的绣娘吸引了文文的注意。她叫杨亚辉,是大理州白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学毕业后,杨亚辉在城市工作几年后,决心回到大理。她表示,“我们自己的手艺在大理,根在大理,文化在大理,所以必须要回去传承这份文化与技艺。”
杨亚辉表示,当地不缺绣娘,缺的是宣传推广的人员。在她看来,深山集市是很好的宣传推广平台。随着越来越多的订单发到绣娘手上,绣娘们最大的改变就是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收入提高。
杨亚辉(左)和母亲杨慧英
杨亚辉还介绍了她的母亲杨慧英。杨慧英是云南省剪纸、刺绣、绘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说到白族的刺绣传统,她介绍说,“白族的女子从小就学习绘画、剪纸和刺绣,出嫁之前就把不同年龄段穿的鞋子和自己的嫁妆绣好,结婚以后就绣小孩子的。”谈到白族刺绣与其他民族刺绣的差异,杨慧英说,“白族刺绣最大的特点是有过渡色,有层次,而且技艺细腻,出品精细。”
“深山集市·风花雪月”大理专场开集仪式现场
据悉,本次集市将持续到2019年9月29日。在未来长达57天的展卖中,都市的“赶集人”不仅能够聆听手工艺者们讲述技艺传承背后的点点滴滴,还可以把自己心仪的工艺品搬回家。这可是体验传承千年技艺的绝佳机会,文友们千万不要错过,快快去深山集市“赶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