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秧歌扭起来!
编辑:刘洋 / 2015-03-19
一把大盖伞、两根短木棒、一身彩衣裳……明清时期,运河秧歌伴随着运河文化的传播、漕运的繁荣应运而生。如今,“运河秧歌”的传人们扭起秧歌来依然步履轻盈、神采飞扬。
“运河秧歌”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虽然经历300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但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区特色和艺术风格。其中伞、板、棒的舞蹈韵律是“运河秧歌”的精华,也是它区别于其它地区民间秧歌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据说当年梁闸附近的运河畔,曾经有一座寺庙,庙中曾经住着一位精通笙箫管笛的老僧人。在他的指导下,乐器演奏被有机融合到伞棒舞蹈中。除了配乐以外,当地群众发挥其“娱乐”精神,不断在秧歌舞中设角色,有花大姐、憨老婆子、憨小儿等等,演出场面更加“乐和”。
崔合生是梁闸村运河秧歌的第四代传人,八九岁时,他便开始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习秧歌。崔合生说:“他小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会秧歌,即使在吃不饱饭的年月里,人们在干农活休息时也不忘扭上几下,唱上一曲,那是一种精神享受!传统的才是民族的,传统的这个文化必须继承和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我们东昌府区的“运河秧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大放异彩。”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提到“发展全民健身”的口号。近年来,为了让“运河秧歌”发扬传承,政府为秧歌队投资购买了大量演出用品,并且每年还组织各村秧歌队开展比赛。
如今,每逢过年过节,“运河秧歌”展演仍是当地最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伴随着欢畅淋漓的鼓点儿,“运河秧歌”扭出快乐,扭出幸福,扭出咱中国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