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
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
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
胶州秧歌音乐特点显著。首先胶州秧歌音乐是以各类迥异的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
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其次是以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
胶州秧歌音乐的调式特点,可谓以民族调式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的运用出现。
同时,新颖独特的打击乐演奏是胶州秧歌音乐的又一特色。
胶州秧歌的击乐演奏除了舞蹈部分的开场锣鼓和掂仓扭子外,还有一个包括四个扭子的秧歌牌子,为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增添了光彩。
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
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
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剧现存的曲牌、剧本和民间表演的四方连续形式的演出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从宋辽金至元杂剧演变过程的活标本,这些形式在我国其它地区已不存在了。
这些珍贵的艺术形式已超过胶州秧歌剧本身的价值,胶州秧歌剧的存在,应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现存最早的戏剧雏形表演形式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