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也有称之谓"天皇皇",包括另一种类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着转的叫“地皇皇”。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儿童玩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
明清以前,人们叫它“空钟”、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风葫芦”或者“闷葫芦”、四川人叫它“响簧”、上海人叫它“搽铃”、山西人叫它“胡敲”、长沙人叫它“天雷公”、台湾人叫它“扯铃”、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另外,悠悠球的离线花式就是由空竹演变而来的,但两者有不同之处。
抖空竹,看上去似乎是很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不然,它是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动作技巧时,人的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在同时运动,以带动身躯的前后、左右的移动、转动,两臂的舒张、收缩。脚步的跟随,经过反复的锻炼,从而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促进人脑的发育,提高灵敏性,还可以延缓衰老。
抖空竹时,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各种花样时,眼睛始终都要注视着空竹在空间旋转位置的变化,随时反映给大脑,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双眼和脑神经在抖空竹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在蓝天白云下眼球不停地转动,这能起到提高视力的作用。
做各种空竹的花样技巧时,还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提高机能,尤其是青少年经常参加此项活动效果更佳,可增强精神集中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人体各部位的骨骼肌肉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动作保证了静脉的血液回流,在抖空竹时,人的心情舒畅,呼吸自然,这样就会加强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人体各器官的组织供血、供氧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因而使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现象得到缓解。
古代医学理论认为:“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就是说,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抖空竹运动对胃肠道消化系统起着机械性的刺激作用,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能力的作用,预防便秘,这对老年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