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之旅

 

 

 

       行霞客路,重温当年风景,地标直指江苏扬州。

 

       早春,北方还春寒料峭,江南已提前进入另一个世界。

 

       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 ,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故游览瘦西湖,在欣赏美景秀色时,也可以说在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充实人们的知识,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升华。

 

       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与杭州西子湖相比,一个如丰满秀丽的雍容少妇,一个似修长清丽的窈窕淑女。瘦西湖以“瘦”为特征,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行船其间,景色不断变化,引人入胜风韵独具而蜚声海内外。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闻名全国。

 

      烟花三月是下扬州的最好时节,这个时候的瘦西湖弱柳拂岸,花团锦簇,当年为了迎奉乾隆南巡而修建的亭阁曲室,穿插两岸湖中,使瘦西湖成为扬州著名的湖上园林。一路行来,“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自有一派纤柔妩媚的风流之态。《扬州画舫录》曾描写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可见清乾隆嘉庆年间“扬州园林”的盛名。

 

       因为地处江淮,扬州园林既受雄伟的皇家园林影响,又有江南小品的情调,具有南秀北雄相互融合的特点,瘦西湖正是扬州园林的典范。它在小巧的空间中,布局“密不插针,空可走马”,却收放有度,处处以小见大。旧有瘦西湖二十四景之说,如果耐心赏玩,许多游客会发现,瘦西湖里不少景观名称都似曾相识:各地多有钓鱼台,瘦西湖也有座钓鱼台;北京有白塔,瘦西湖也有座白塔;镇江有金山,瘦西湖则有座小金山……连“瘦西湖”这个名字也是借了“西湖“的大名而来。瘦西湖不长的窈窕湖道,竟错落有致地串起数十个美景,令人目不暇接而又不觉繁乱。“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这幅楹联正道出了瘦西湖布景的奥妙:“借”!这种“借”可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因循模仿,就如同“瘦西湖”这三个字,如果换作了“小西湖”也要失掉九分的颜色一样,瘦西湖的“借”是不着痕迹的“借”,巧妙的“借”,升华的“借”。除了景点名称、形制的“借”之外,瘦西湖各景点之间也互借互衬,相得益彰。湖中那座堪称全国最小的钓鱼台就是典型。钓鱼台又名吹台,它濒湖三面各开圆洞门,如果面朝钓鱼台,通过西侧圆门,能够欣赏到五亭桥的倩影;从南侧洞门看过去,又框进了白塔的丰姿,以门借景,昔有“三星拱照”之称,是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与丰腴的西湖不同,曲折窈窕的瘦西湖,向来被比作袅娜多姿的少女。在这位“少女”腰身的位置,恰有一座建有五亭的石拱桥——五亭桥,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城徽,它形如盛开的莲花束腰,挽住瘦西湖纤细的腰肢,将这位“瘦美人”妆点得更加娇美可爱。如果您走累了,不妨停驻在这座桥上,看远处的湖光水色,听亭外的清脆风铃,来一场扬州梦吧。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