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聚焦 > 文化教育

 

        在承德围场美丽的塞罕坝草原上,有着这样的一位老人,她叫陈彦娴。与她闲聊时,每提到“塞罕坝”3个字,她的脸上都会流露出一种自豪感。有人问她这是为什么,年逾古稀的老人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文文被这个故事深深的感动了,也想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1964年,19岁的陈彦娴在承德二中读高三。一天,同宿舍的6个姐妹下晚自习闲聊,有人说:“要是能像北大荒的女拖拉机手梁军一样,开拖拉机驰骋在原野上,那有多好呀!”于是,大家让陈彦娴给塞罕坝机械林场写信,申请去林场工作。

       

        很快,她们收到了林场同意接收的回信。就这样,她们放弃了高考,毅然选择上坝,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六女上坝”事件,被《承德日报》等媒体进行广泛报道,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承德距离坝上200多公里,由于当时交通条件落后,陈彦娴等六姐妹在路上颠簸了两天多才到了场部。

 

        到林场后,她们被分到千层板林场苗圃工作。为了掌握好播种时盖土的薄厚和压实度,她们拿起滚筒和刮板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手臂累肿了也没有停下。不久,这6个倔强的姑娘成了林场里的技术能手。

 

        1964年冬天,她们被林场安排在马蹄坑清理火烧残木。陈彦娴回忆说:“当时我们几个比着赛地干,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汗水把棉袄湿透了,棉衣结成冰甲,鞋冻成冰砣,走起路来哗哗响。一天下来,脸被冻得起了泡,肩被磨得血红。第二天又照常上山。就这样,我们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没有一个姐妹掉队。”

 

        陈彦娴先后在林场的粮食所、学校、修理厂和汽车队等单位工作过。现在,她们的子女又接过了接力棒,继续传承着她们的绿色事业。

 

        有人问老人,如果让您再重新选择一次,您还会上坝吗?

        “当然!塞罕坝是我梦开始的地方。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陈彦娴回答说。

 

        陈彦娴等六姐妹是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真实写照,也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缔造者代表,也许年轻的我们,不会再去经历类似“开垦荒原”这样的工作,但艰苦创业的精神却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