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 中国风

 

 

为什么要特别介绍一部动画制作班底呢?

 

对于他们的动画,三个字形容——

 

中国风

八个字形容——

 

中国韵味是它本真

 

《中国唱诗班》是上海嘉定的文化项目,目的就在于,结合地方文化,宣传中国风俗。

 

配乐很中国,16首经典古诗词,由著名作曲家易凤林谱曲。

 

故事很中国,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取材嘉定历史上的名人雅士,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有寸草春晖的亲情,还有屡试不中的落寞。配乐来自苏轼同名古诗,故事则来自“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

 

 

 

中国韵味于它,体现在方方面面。

 

举个例子,《大鱼海棠》上映的时候,也被盛赞中国风。

 

诚然,鲲、祝融、嵌入一些中国特有建筑(比如福建土楼),是《大鱼海棠》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寄情。

 

但故事呢?

 

内容上,主以爱情为线索。甚至画风,也能看出日本宫崎骏《千与千寻》的痕迹。

 

有形无意

 

而,中国唱诗班系列恰恰做出了这层意。

 

一方面在于, 它懂得用意象。

 

《相思》开头是这么设计的——

 

 

 

片名隐去后,独独留下红豆,红豆晕开,变成了伞。

 

红豆是相思,代表两人情愫。

伞,是“散”,暗示两人结局。

短短几秒开篇,可见主创用心。

 

 

 

难怪导演彭擎政敢说:

唱诗班系列的每一支短片都值得看上三遍,而且每遍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不正是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吗?

 

另一方面在于,它懂得用意境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一行人泛舟湖上,右边老翁垂钓,左边农人耕作。

 

小船缓缓前行,船桨在湖中划出流光溢彩,世界都暖洋洋。

 

田园牧歌,大抵如此。

 

 

 

入夜后,各家挂起红灯庆祝佳节,近看是人间烟火,远看是人间仙境。

 

水墨的笔触,尽是幽远的古风余韵。

 

 

 

 

每一帧都表达了中国情意

 

说到底,它是透过娄坚,折射了古代读书人的普遍理想——

 

出仕

 

 

 

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惆怅失意,是绝大多数古代文人的常态。那种迷惘与雄心交织,残酷与无奈并置的复杂情意,可以说,是一代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真实镜像。

 

而,又有多少中国动画能够看见,并还原呢?

 

 

 

此前的作品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观看及转发热潮,观看总量数亿次。爆红同时,口碑没崩,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并荣获诸多国内国际大奖,被网友称赞为“国漫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开头到正片再到结尾,短短几分钟,却能够做到把中国风蕴藏在一草一木中,将国画和当代动画形成完美融合,达到写实又写意的中国风效果,难怪网友会冠之“良心国风动漫”的称号。

 

 

 

江南水乡的国创梦

 

面对着市场的不成熟,国漫一直在探寻属于自己的出路。

 

60年代的《小蝌蚪找妈妈》开创了经典水墨画动画片时代, 70、80年代的《哪吒闹海》、《天书奇谈》等好作品层出不穷又是一个高峰,但到了90年代以后好像精品就越来越少。虽然政府大力扶持动画产业,但是中国动画一直不是很理想。

 

 

 

近年《大圣归来》、《大护法》等动画电影火的很快,中国动漫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转变。从中国动漫发育之初,就面临着欧美动漫、日本动漫这种动漫帝国的冲击。中国动画人高嵩曾说:“中国动画人几乎是在做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一样的事业。”

 

 

 

面对辉煌与低迷的国漫简史,人们开始思索:“中国动漫的真正实力到底在哪?”在《中国唱诗班》制作团队的打造下,这个系列动画短片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漫的另一种可能。

 

 

 

《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短片,从故事、风格、故事、作曲及文字功底,《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短片让全世界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美,也让观众看到了国漫工作者对梦想锲而不舍的追求,与用尽心血的创作。

 

 

那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那是我们独有的宫商角徵羽,那是我们平平仄仄的律言韵脚,那是我们青瓷纸伞的眉间心上。
 

那是我们独有的——中国风。

 

 

 

这不是属于好莱坞文化的胜利、更不是属于资本势力的狂欢,而是属于中国文化的光荣。良心制作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无疑是未来中国动漫能充满底气地冲向世界最可行、最有力的杀手锏。

 

 

 

不少网友直言“在看完《中国唱诗班》的系列动画短片之后,对中国国产动漫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感受到了初心。”

 

 

 

即使取得如此佳绩,“中国唱诗班”制作团队始终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

他们没想那么大,没想那么远。

他们埋头于手中的活,用心,

从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

他们,大多数是85后,90后。

在我们看来,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靠喊,靠叫。

 

是步履不停。

是艰难跋涉。

 

“中国唱诗班”当然不是最完美,但我们仍愿意为它打CALL。

 

因为我们都坚定地认为——

 

面对文化,传承者不应只是那些具备传统文化情怀的老前辈,更应是那些敢于创新,愿意接替下一棒的新青年。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符号,更不是一个句号。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