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 中国风

 

 

- 1 - 

《修行偈颂》

【宋代】神秀大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 2 -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

 

- 3 - 

《颂平常心是道》

【宋代】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 4 - 

《临江仙·送钱穆父》

【北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苏轼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 5 - 

《饮酒·其五》

【晋代】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世人多熟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人则更喜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

 

- 6 - 

《桃花庵歌》节选

【明代】唐伯虎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太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

 

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

 

-7 - 

《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宋代】吴承恩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正法合道,也就是正法和道原本就是一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道,舍本逐末的四处寻访也是白搭。

 

把心治好,有清净正直的思维,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我们的生活自然就能安稳祥和、幸福快乐。 

 

-8 - 

《退步》

【五代后梁】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任何事都容易学,而最难学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相互间碰撞的时机很多,有很多事都是在有意或无意间发生的。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句老话说的好:吃亏者长在,能忍者自安。所谓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种大度;退,不是怕而退,而是谦让宽容。

- 9 - 

《水浒传》鲁智深偈子

施耐庵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菩提何来有证果,今日方知我是我。即一旦放下种种执着,包括“放下”这一念也不生起,这时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或说佛心、如来藏,就得以显发。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此为做人与处世。反思过来,终于明白原来人生就是熬,需要更多历练,更多感悟。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