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间,是鲁国著名的工匠鲁班根据空中飞翔的鹞鹰制作出来的。最早的风筝制作出来之后并不是供人们玩耍嬉戏的,而是用于在战争中侦查、骚扰之用,直到唐朝风筝才被用于民事娱乐,也才有了现在的放风筝一说。
古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史书记载,风筝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看到了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于是深受启迪,他就“削竹为鹊,上天三日不下。”这就是风筝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也曾斫木制鹞,能在空中飞翔。汉朝初年,韩信用竹篾扎出架子,糊上纸,做成了更接近于后来风筝的飞行物,用线牵引着,使其乘风飞空,这种飞行物有了“纸鸢”的名字。
到了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的头上装了竹笛、安置了丝鞭,风吹着竹笛,鸣声响起,宛如古筝,于是就有了“风筝”之名,唐朝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写的就是风筝在天上发出古筝一般的声音的情景。
一直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的风筝才相继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以及欧美各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把风筝称为中国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古代风筝的用途:
古代的时候,风筝曾经是战争中的武器。唐朝以前,风筝多数是用在军事上的。明朝的时候,有一种火器,名叫“神火飞鸦”,它其实是一种鸦形风筝,内装炸药,用四支大的起火装置作为动力,当这种风筝飞到敌方的上空时,盘香就会点燃了导火线,引起火药爆炸,具有一定的攻击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曾在军舰上把风筝放到海面上空,以标示隐藏在海底的德国潜水艇地确切位置,为空中轰炸机指出袭击的目标。
风筝还是古代战争中的通讯工具。《独异志》中记载,梁武帝大清三年(549年),“侯景围台城,简女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终于搬取了救兵得以解围。唐朝末年,叛将田悦兵到临安城下,宋将张全率军顽强抵抗,但是旷日持久,张全怕孤城难守。为了搬取救兵,张全把求援的书信捆在风筝上送出城外,终于引来了救兵,临安城得以解围。
到了唐朝以后,用于军事上的风筝,才逐渐转化为娱乐用途。直至宋朝,民间放风筝的娱乐活动才开始普及。宋朝的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风筝),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朝的富察氏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昂首远视,这的确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