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遗址”开启中华文明先河;一种“文字”让一个民族统一于一种精神;一座“古桥”被印入“国家名片”;一块“石碑”记载着一个让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
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漯河市,国土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万人。现辖临颍、舞阳两县和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的漯河, 地处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古代文明为其留下了众多遗存......
漯河市的舞阳县,因其地处舞水之阳而得名舞阳。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贾湖遗址”就位于该县北舞渡镇西南1公里的贾湖村。
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贾湖遗址”,核心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在其出土的5000余件文物及文物标本中,有众多国宝级的世界之最——7000多年前的七声音节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雏形;出土的酿酒遗留物将人类酿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贾湖遗址”发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等实物,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
那么,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区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高的文明程度呢?这得从一条河流说起......
据当地学者介绍:古代漯河境内有一条河叫汝河,现在叫沙河,是从伏牛山发源而来的,“贾湖”就在沙河的旁边。伏牛山植被特别好,远古汛期的时候,有大量的雨水冲刷,把森林中肥沃的杂质沉淀起来,土地特别的肥沃,非常适于农业,远古先民才在这儿定居,在这儿发展,经过他们的勤劳和不断耕作,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才逐步出现了这么高的精神文明。所以说,由于沙河的关系,才出现了“贾湖文明”。
这条缓缓流经于漯河市区的河流就是孕育了贾湖文明的沙河,与其交汇的河流是常年保持着国家二级水质标准、漯河百姓主要饮水源的澧河。当地人民亲切地称沙澧河为母亲河......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沙澧河不仅给漯河带来灵气,也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原大地上唯一一个有两条河流流经的城市......今天,这棵生长在沙澧河畔,有着600多年树龄的老槐树以其茂盛的姿态和国家一级文物的身份,无声的叙说着漯河大地上千年不息的水文化......
敬请收看cctv老故事频道《文化中国》之《漯河史韵》,北京市频道号171。
【播出时间】
首播:3月12日 04:44 12:44 20:44
重播:3月13日 00:44 08:44 16:44
更多精彩请关注《文化中国》新媒体平台:
栏目官网:http://www.cctvwhzg.com/
腾讯微博:@CCTV文化中国
新浪微博:@CCTV文化中国栏目组
@CCTV—老故事频道
官方微信:(1)搜索“CCTV文化中国”
(2)微信号cctvwh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