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国学文化

 

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用于作画的大是陶器、墙壁等,而绘画多是为了美观需要,陶器、青铜器绘画时期的创作理念,对后期中国画以线为主的创作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最早出现的独幅绘画是画在绢帛上的,例如著名的“长沙战国帛画”。从战国时期至今,绢帛一直应用于中国画的创作中,这与中国长达四千多年的丝织业有很大关联。

 

 

到了唐代,绘画材料则发展为“齐纨吴练冰素雾绡”,其中的“齐纨”是当时山东生产的细生绢,“吴练”是江苏生产的粗布,“冰素”则是指纯白的生绢生帛,“雾绡”则是薄如烟雾的丝绸。虽然当时绘画材料较为丰富,但是绢仍旧是主要的绘画材料,只不过是人们对它的加工方法不同而已。

 

 

中国画纸张的选用始于何时,还没有确定的说法,但最早不会早于魏晋时期。因为纸张是在东汉和帝时期创作出来,早期创作出来的纸张质量大多不适合作画,直至唐代画纸才逐渐增多,现在存世的《五牛图》就属于纸本。唐代的画纸多用麻料制成,纸面经过加工后较为光滑,就如同进过捶打的熟绢一样,比较适合作画。《历代名画记》就描述说:“许多人都在家中购置上百幅宣纸,用蜡涂抹它,以作临摹之需。”

 

 (唐)韩滉 五牛图卷 

 

晚唐时期宣纸的使用已经较为成熟,但主要用于描画,宣纸进过腊加工后变得透明,可用于临摹古画。五代两家仍然以绢作为绘画的主要材料,用纸作画的也有很多,这个时期纸张的质量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留存下来的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卷》、苏东坡的《古木怪石图卷》、米友仁的《满湘奇观图卷》等都是纸本。

 

 苏东坡《古木怪石图卷》

 

米友仁《湘奇观图卷满》

 

个别画家对画纸相当钟爱,达到了不肯在绢帛上绘制一笔的地步。当时人们还是沿用古法以熟纸作画,及其喜欢画纸的米蒂却喜欢用生纸作画,由此他利用生纸较强的吸水性创作出独特的“米点皴”,画纸的使用由此又经历了一次改革。元代由于制纸法已经较为成熟,而且纸的品种繁多,质量又有保障,它逐渐取代了绢的地位。由此纸张的地位一直未能被其它材料取代。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首创"米点皴"

 

中国画创作中用料的一系列改革不仅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也标志着人们绘画观念的变化,每种绘画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含义。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画发展史上,绘画材料经过多次改革,最终形成了当下以笔作画,以水墨为颜料,以宣纸为画纸的国画创作模式。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中国画用料的选择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节选自搜狐新闻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