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国学文化

  小时候文文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荡秋千了,每次当秋千荡到高处的时候,我都有种要飞起来的感觉。那么,大家知道荡秋千是怎么来的吗?其实荡秋千源于民间劳作,在古代是干活用的,大家听完是不是也有点不相信?下面文文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荡秋千的由来: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在古代,荡秋千源于民间劳作,在唐宋时期比较盛行。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伴随荡秋千的是踏青。每年仲春,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旧时富裕、悠闲者多于此日携酒食到野外游玩赏春,称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袭至今。

  荡秋千的发展史: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据说是在春秋年间,为北方的山戍民族所创。开始只有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戍族,把“千秋”带入中原。直到汉武帝在后庭祈祷千秋之寿,令宫女们耍绳戏为乐,为避忌讳,将“千秋”二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到了唐宋时,秋千之戏盛行。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清明前一天),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生动地描述了唐宫清明前后荡秋千的景象。

 



  由于清明期间随处可见荡秋千的活动,元、明、清三代把清明节定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妃嫔、宫女玩耍。至于民间,不少家庭也有荡秋千的设备。唐代诗人杜甫在《长安清明》一诗中写道:“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交映画秋千。”《清明》诗中也有“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描写。这些诗句都说明了当时荡秋千的普遍。

  荡秋千不仅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而且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平衡功能。因此,时至今日,在儿童公园、乐园里还专设有“秋千”,供孩子们玩耍。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