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盆歌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丧礼的汉族曲艺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民间演出时热心的听众也可参与帮腔,即在每段唱词的开头和结尾一起齐唱,也有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形式。
鼓盆歌
时间:2006年
类别:曲艺
地区:湖北省荆州市
编号:Ⅴ-32
鼓盆歌的历史起源:
鼓盆歌的起源可以元溯到《诗经》和《周易》的记载。“鼓盆·击缶”以娱乐内容和丧礼习俗的共存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战国时期成为华夏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三大类别之一。
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歌走向丧礼。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到唐代之后,“鼓盆、击缶”的娱乐成分逐步减少,到宋代出现“鼓盆之戚”的说法。
鼓盆歌的表演形式:
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唱腔有【平板】、【敲板】、【三句半】和【湖腔】等。表演中鼓的伴奏独具特色,其节奏在音乐的上下句落尾处出现强拍无重音的现象,悖于音乐节拍之常理,在中外音乐史上也比较罕见。
鼓盆歌的历史典故:
庄子妻死,惠子前去吊丧,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坐着敲击瓦盆唱歌,感到非常奇怪,就责备庄子做得不近人情。庄子说:“人死是复归,人的生死变化如同四季运行一样。人家已静静安息于大自然中,而我还在啼哭,这岂不是不通情达理吗?所以才停止哭泣。”
鼓盆歌的传承意义:
由于鼓盆歌的表演与民间习俗密切相关,所以它在艺术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有着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多重价值。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鼓盆歌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需要加以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