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遗产文化 > 遗产保护

 

      针灸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2006年,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医生叫扁鹊,是渤海郡鄚州(现在河北省任丘县)人。他原来名叫秦越人,传说他著有《扁鹊内外经》一书,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现存的《难经》一书,旧题秦越人撰。它用问答的形式,对《内经》中关于脉法、针灸穴位的主治疾病和针法等等,作了不少发挥。后代把它和《内经》联在一起,称为“内、难”,流传至今。

 

      扁鹊的医在术在当时是很高明的,他对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特别是对切脉方法,有过较多的贡献。扁鹊给人治病也很热心。由于他坚持实践,刻苦钻研,曾经治好许多疑难杂症。他除了善于用烫熨、按摩、汤药治疗内、妇、儿科的疾病外,还擅长针灸疗法。

 

      据史籍记载,扁鹊曾到过中原好些地区行医,他能够根据各地民间医疗上的实际需要,给人们治疗各种疾病。有一天,扁鹊带了子阳、子豹两个徒弟行医到了虢国,听说虢太子在当天早上患病后突然失去了知觉,不省人事已经有半天了,很多人认为虢太子已经暴死。扁鹊和于阳、于豹急忙赶去看个究竟。他们到了虢宫,了解了病人的症状和发病经过,然后对病人进行了仔细地检查。结果发现病人的鼻翼还不时地在煽动,并且‘两股内侧还是温热的,扁鹊诊断结果认为这个病人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患了“尸厥”症。于是,他指导子阳立刻给病人扎针急救,不多一会儿,病人便甦醒过来了。接着,扁鹊又吩咐子豹用药物轮番热敷病人的两侧胁下。过了不久,病人就能够坐起来了。后来再配合药物煎汤给病人口服,治疗了二十天,病人终于恢复了健康。这是距今两千多年以前,有文字记载的针灸治病取得显著疗效的一个例子。扁鹊用针灸等方法医好“尸厥”症病人这件事,在当地大为轰动,很多人称赞扁鹊有“起死回生”的奇术。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