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神兽,古书说它“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罹罗网。”
“麒麟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嘉祥县、巨野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传说。嘉祥古属大野。“麒麟传说”在巨野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经由传说衍化成为一种吉祥文化。“麒麟传说”是深深的扎根于山东汉族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走进嘉祥,幸福吉祥”,嘉祥县城石雕大道上,石刻的麒麟或站或立,或仰或卧,一个个奇特的造型充分显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形状像鹿,独角,身上长鳞,尾像牛。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并居四灵之首位。
古书上说他:“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罹罗网。”是祥瑞神兽。在中国,人们认为麒麟出现是大吉大利的事,很多祥瑞的事都和麒麟联系在一起。如子孙昌盛称“麟趾”,稀罕可贵的人才或事物称为“麟角”,品格高尚的人称为“麟凤”,“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
嘉祥民间流传的“麒麟传说”十分丰富,“麒麟传说”与孔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说孔子的母亲颜氏,怀胎十月,路过尼山的时候,忽然肚子疼马上要生产。这时天空一阵轰鸣,一个独角麒麟驮着一个白胖小儿,驾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此时,瑞气纷呈,满天红光,独角麒麟撞进颜氏怀里,孔子接着就诞生了。鲁哀公十四年,武城的一个老农赶着一头黄牛耕地的时候,黄牛生下一个小犊,不像猪,不像牛,头生独角不是鹿,身上长鳞不像龙,是个四不象,四不象刚生下没大会儿,就站了起来把犁镜和犁铧头给吃了下去,老农害怕,请四不象到别的地方去,四不象点点头、摇摇尾,就走了。四不象就是麒麟。在那一年,鲁哀公到武城以西二十多里的田野打猎,把那只麒麟射死,但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于是请孔子前来辨认。孔子看到是一只麒麟,非常心疼地说:“这是麒麟,是仁兽啊,现在这么混乱,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呢?”说完便失声痛哭,从此搁笔,不再编《春秋》了。不久,孔子就逝世了。
据古人的思想,麒麟能在嘉祥出现,说明嘉祥是一块吉祥宝地。“麒麟传说”富含中国人向往追求吉祥幸福的精神理想,因此会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他的影响深入到嘉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衍化为一种民俗特色和文化想象,这种现象被专家学者称为吉祥文化。吉祥文化以“麒麟传说”为基础,以吉祥为内核,与民间风俗、民间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实现自己理想和目的的信念与愿想。
嘉祥县被称为“麒麟之乡”,与麒麟的渊源可以说是极深的。嘉祥县有名的石雕、鲁锦也多以麒麟为题材进行创作,该县有名的红皮大蒜据说是因为当地的土地上沾染了麒麟的鲜血而变成红皮……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人们珍爱麒麟、追求吉祥的美好愿望。然而“麒麟传说”仍然面临着传承的问题。据了解,“麒麟传说”的内容大部分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由于创作、传播的群体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千百年来,“麒麟传说”是以口传心记的方式流传,不同的传播者以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审美观念对它进行再创作,不同的时代也使传播者以不同的思想感情对其进行加工,作品经常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