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众多美丽的古镇中,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乌镇无疑是其中最为闪耀的明珠。乌镇是一方古朴、清雅之地,唐代银杏、六朝遗胜、梁时古寺、清朝戏台,都在用黑与白的方式表白和展现着这里的悠悠岁月。有人说乌镇是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以河成街,依河筑屋,临河而建的古来建筑数不胜数,水让乌镇有了灵气,乌镇被誉为是中国江南水乡的封面。
西栅
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6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在西栅有许多“老底子”的东西——老街长达数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有几样纯手工的东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酱作坊,镇上的红烧菜系味道不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产自销的酱油的功劳。价格不便宜,一瓶普通酱油25元;二是生铁锅,系手工铸造。开价为99元的铁锅据说最受欢迎;三是蚕丝,益大丝号始创于光绪初年,游客可以亲手在老底子的缫丝机上操作。
夜幕降临时,喝着小酒,看对岸楼台上唱戏,或者到水边放几盏莲花灯,都会令人心醉。摄影爱好者千万别忘了带上三脚架。这里还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动。当时,女人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佑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到了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提灯走桥演化为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南栅
站在福兴桥上,南栅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然而当你身心完全徜徉在这条古街的时候,又不得不为老祖宗们的艺术所折服。在南栅里头有两所古老的大宅子,相传都是当时富豪的家居,一座是张家老宅,另一座便是朱家老宅。这所张家老宅正是当年周迅拍《橘子红了》时所取景的地方,在电视里头那条巷子又窄又长,然而当你亲眼目睹时,发现其实它只是很短的一截,果然摄影师就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在这里你还可以领略到乌镇三雕中的木雕和砖雕,只是一部分都在文革中被摧毁了。走进张家大宅,自是另外一番风味——微开半窗,让人多想在这烟岚雾雨中感受老旧时光,古铜色的门环,更是洋溢着前朝的端庄。雕花门窗虽已历经沧桑,然而几千年来依是古色古香,文革所砸烂的马头墙,虽已不再完整,却仍可感受它散发出来的浓厚古韵。南栅,用它特有的古朴展现着乌镇最原始的色彩,蜿蜒的路径凄迷了徽式瓦房,三百酒散发出阵阵幽香,豆豉更是浓郁芬芳。
小桥流水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30多座。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
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桥联,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朝南)“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石板小巷
走进乌镇,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历史古镇,乌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走进这个充满了农业文化氛围的古镇,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沿水小街有“石帮岸”,有些可能有修饰,比如我见过雕上一个瓶,瓶里插着三支戟,取“平升三级”的意思。用以系船。
茶馆
与水阁一样构成了乌镇独特魅力的,是茶馆。有句话说,在水乡最惬意的事情一是“皮包水”,二是“水包皮”,意为到澡塘洗澡和到茶馆喝茶。据史料记载,解放前不足万人的乌镇就有茶馆64家之多。每天清晨,是茶馆最热闹的时候,大小茶馆茶客如蚁,江南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袅袅水烟中慢慢展开。
与酒楼饭店的三六九等一样,茶馆也因规模、档次的不同而不同。地处中市的访庐阁、三益楼、常春楼、一洞天、明月楼、天韵楼等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显得雅致一些,茶客的身份也都尊贵一些,称为“街庄”;而分散在东南西北四个小栅的小茶馆,则更原滋原味些,称为“乡庄”,这里的主顾都是四乡里来镇上做买卖的农民,将菜篮子往街边一放,便一边喝茶一边叫卖开了。通常来说,乡庄只做上午,而街庄常做下午。在这些茶馆当中,最负盛名的是“访卢阁”茶馆,相传因茶圣陆羽曾来此拜访茶馆主人卢仝而得名。访卢阁倚河而建,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开门见桥,推窗凭河,环境十分好。在乌镇,寻常的百姓生活就在茶馆袅袅的水烟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