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是兵家之祖,自从有了孙武,在春秋战国诸子中后兵家才自成一家一派。也就是说《孙子兵法》是千古兵家第一书。在战国时代,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韩非子·五蠹篇》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以后历代的将帅将它列为必读书的首选。曹操作《孙子序》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载唐太宗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这些驰骋疆场、精于用兵的帅才都高度推崇《孙子兵法》,可知这部兵书蕴含着第一流的人类智慧。
孙武是军事专家,族源出自齐国的田完家族,由于齐国的田氏、鲍氏、高氏、国氏等豪门巨族互相倾轧,为避不测之祸,迁徙到吴越之地的富春江一带。后世子孙,食邑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根据族谱记载,这个家族出过一个重要的人物孙权,是孙武的后代。
但是孙武在吴王阖闾的幕下运筹帷幄,能力盖世,但职位不显,远不能与重臣伍子胥相比。终其身只不过是一个幕僚、客卿而已。东汉袁康《越绝书》卷二就说:“(吴郡)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连墓碑上都只是标示“吴王客”,可知他并无显贵的职位。清代江南吴江顾万祺对于孙武的身世更是感到悲凉,他写一首《斗鸡坡》诗说:“红粉宫中小队齐,花痕凝碧草萋萋。一从孙武归山后,不教三军教斗鸡。”因此吴楚“柏举之战”,虽然可以感觉到孙武出神入化的用兵谋略非常了得,但《左传》记述这场迅雷不及掩耳的战争时,取材官方文件,使孙武的名字遗憾地缺席。《史记·孙子列传》虽然写到“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但由于官方材料有限,只是这样交待孙武的身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庐。”至于孙武的家世和其余行踪,就未免有点云龙见首不见尾了。
列传聚焦于孙武训练以吴王二宠姬为队长的宫中美人百八十人的队列,成为千古练兵令人难忘的景观。成语“三令五申”也出自孙武训练宫娥。尽管阖庐自称“尽观”十三篇,但他浑然以游戏态度对待宫娥练兵,并没有把十三篇开宗明义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战争严峻性存乎心中。孙武作为“客卿”不同于伍子胥,初见吴王时不能不以血的代价,以确知吴王是否对自己竭诚信任。对此,十三篇中已有明言:“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在孙武看来,君臣嫌隙是用兵的大患,唯有“上下同欲者胜”。本是阖庐用练女兵试孙武,孙武却反而用练女兵试阖庐。如果阖庐过不了这一关,孙武是会拂袖而去的。
清人魏源《圣武记》说的话,多少透露了孙武斩宫娥的动机:“(司马)穰苴斩贵臣以肃骄军,孙武斩宠姬以厉女戎,商君千金徙木以市信,田单神师走卒以悚众,此皆仓卒受命,以他人未教之兵为己猝然之用,不得已为此欲速助长之法,用不测之威赏,以新万人之耳目,与淮阴置诸死地,事不同而意同,法不同而效同。”孙武斩宫娥,成了军法如山的一种象征。唐朝开元年间,张九龄为中书令。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奏裨将安禄山屡屡打败仗,押送京师行刑。张九龄批示说:“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法,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实际上张九龄把孙武斩宫嫔,和司马穰苴斩庄贾并列,已经暗藏着将当时女宠杨贵妃之祸和安禄山之患相并列了。近代蔡锷作《曾胡治兵语录》,在卷六“严明类”引录胡林翼的话:“自来带兵之员,未有不专杀立威者。如魏绛戮仆,穰苴斩庄贾,孙武致法于美人,彭越之诛后至者,皆是也。”可见孙武斩宫娥,已经成为从严治军的经典案例。
孙武著述兵书的原始体制,作于吴阖庐九年(公元前506年)“西破强楚,入郢”之前的春秋晚期。他向吴王阖闾献上《兵法十三篇》,时年只有三十多岁,并无战争的经历,为何能够一出手就写出一部兵家圣典?这番兵学史上的奇迹,与孙武的家族,存在着不解之缘。孙武是由陈国出奔到齐国的田完家族的七世孙,比起弑杀齐简公的田常晚一辈,虽是旁支,却是不折不扣地出身将门巨族。田氏家族再过三代,就取代姜氏的齐国了。《左传》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记载,这年的秋天,齐国的高发率师讨伐东夷民族的莒国。莒共公逃奔到纪鄣城堡。齐国就派孙书乘胜追击。莒国有个妇人,她的丈夫被莒国的国君杀掉了。这时已是老寡妇,寄居在纪鄣城堡,她纺出一根麻绳,长度刚好和城墙的高度相等。等到孙书的追兵一到,就把麻绳从城头垂到城外。有人把麻绳献给孙书,孙书安排军队夜间顺着麻绳登城。登上六十人,麻绳就断了。城下的士兵和登城的士兵,一齐鼓噪。莒共公害怕,就开启西门逃走。
这位孙书原名陈(田)书,是田完的四世孙陈(田)无宇的儿子,由于攻打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以姓氏“孙”。这就是孙武的祖父,纪鄣城堡战役之时,孙武大概十几、二十岁。《孙子兵法》最后写了《用间篇》,谈论间谍情报、里应外合的重要性,认为“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用兵依照间谍情报而行动,孙子的这种军事思想非常独特,也具有非常的前瞻性。追根溯源,不能说这种思想的发生,与其祖父得到纪鄣城堡内部的老寡妇的内应从而一举破城没有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