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正是外出游玩的时候。今天文文为大家推荐的太仓南园,就是一处有着绿叶红花、嫩柳清泉的好地方。相传,南园乃是太仓明代万历年间首辅王锡爵赏花之处,其亭阁水榭等古建筑就多达十余座,园内美景更是数不胜数。
太仓南园的由来:
南园为太仓明代万历年间首辅王锡爵赏梅种菊处,距今四百多年历史。王锡爵于明万历年间始建,其孙大画家王时敏又加以拓建,原来的南园占地三十余亩,为清代以来吾邑园林之首。清初,文肃之孙画家王时敏与叠山大师张南垣合作增拓,有二峰名"簪云"、"侍儿",系自“弇山园”移至,乾隆时荒芜,嘉庆、道光年间重建,同治时又修,后渐破旧。
抗战时毁损于日寇的炸弹,解放后一度被辟为苗圃。改革开放后,曾被深圳一家公司相中,买去后准备开发房地产,后经有识之士呼吁,市政府出面重金收回,并决定恢复南园。1998年,在省文管会、苏州市园林局帮助下,按原照片、原图纸进行设计、规划,逐步给以恢复。
目前为止已恢复了“门楼”、“绣雪堂”、“香涛阁”、“大还阁”、“鹤梅仙馆”、“寒碧舫”、“潭影轩”和“长廊”等十八处景点。
太仓南园的美景
重建后的南园占地五十多亩,门楼为典型的明式风格。乃卷棚歇山顶,飞檐斗拱,甚为古朴。其悬挂的匾额“南园”两字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董其昌与王时敏乃同道好友,两人过往甚密,他对南园景色赞不绝口。大门口的两块抱鼓石仿南园旧物而制。大门两侧的漏窗(俗称花墙洞),选用了书卷、画幅、棋盘、古琴等物,寓意琴、棋、书、画之意,体现了园主的艺术旨趣。
南园的桥主要有四座,全是石桥,却各有特色,各有风格。知津桥是南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面离水面 3.4 米,远望之,如飞虹临水,亦美亦壮。此桥仿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款式建造的,端的是有气派。桥东头一棵百年树龄的朴树更映衬得知津桥入画入诗。
绣雪堂曾为南园主建筑之一。其匾额为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本邑王世贞手笔。当年著名书画家松江的董其昌、陈继儒曾于明元启七年( 1627 )来南园雅集,在绣雪堂上饮酒弹琴,绘画吟诗。董其昌还在墙壁上题了“话雨”墨宝,后刻石立碑。顺治三年,( 1647 )王时敏邀请吴梅村、白在湄等名流在此弹奏琵琶,叙述乱难,相对哽咽。
香涛阁又名台光阁,是一幢两层楼的亭式建筑。所谓香涛阁,通俗解之乃梅花暗香处,试想,暗香如涛,其梅花之盛,可见一斑。香涛阁建在南园最高处,居高赏梅,别有情趣。现在的香涛阁所在的土坡,是老城墙位置,为元代张士诚拆常熟支塘城建太仓城的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