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大家 > 文化名人

 
                                                                                                 严歌苓
         严歌苓(1958年11月16日~)是一位美籍华人,1958年生于上海,1995年获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严歌苓生于上海,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
        海外作品国内流行,严歌苓作品依然是用民族化、传统手法开启心扉。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
 
严歌苓写作风格
 
擅长讲故事
        这使她的小说可读性强,好读,好看。从《少女小渔》、《天浴》、《白蛇》、《扶桑》、《第九个寡妇》等小说一路走来,严歌苓的小说形成了一个有关好故事的星河。这与她的编剧身份不可分离。事实上,她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电影,获得很多电影大奖,比如我们熟悉的《天浴》还有《少女小渔》,都曾是获奖专业户。当然,这样的经历也使她的小说很有“镜头意识”,不能说好或不好,但这是她的小说的一个特点。 
关注小人物的故事
     严歌苓真正为国内读者熟知和接受,恐怕还要更多归功于据她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少女小渔》、《天浴》、《小姨多鹤》以及和他人共同编剧的《梅兰芳》等。随着这些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广受关注,严氏小说特有的对平凡小人物的描写刻画,含蓄、温婉而又幽默的写作风格,则更受到国内读者的关注,原著小说也随之引发了一场阅读风潮。
 
特有的女性视角
                                                                                                                                         严歌苓
        因为其作品中细腻的女性触角和关注小人物的视觉,还因为其作品经常设置在特殊而又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或描写身在底层却又特殊的人,如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铁梨花》)、战争所造成的日本遗孤(《小姨多鹤》),这些特殊的观照,让作者作品凸显出一份人性的关爱,也让读者找到了别样的阅读感受。
        笔下主人公多为情感细腻、温柔刚毅的女性,而其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使她的作品甫一推出便往往成为阅读市场的宠儿,其创作的“王葡萄”、“扶桑”、“多鹤”等一系列女性角色也开创了中国文坛全新的文学形象。
         严歌苓给予她的女主人公更为宽阔的世界和人生——这些女性经历的世事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世事,还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世事。她们,与她们的生存背景血肉相连。所以,我们读到的这些故事变得可亲,这些人物们变得可亲——她们不再只是纸片上的人物,她们有了现实生命力。 
          严歌苓的写作风格与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祖、父两代都是知名作家,在如此的知识分子家庭影响下,作者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而曾经作为人民解放军一员,以战地记者身份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历,让严歌苓有了更多对生命的感触,同时也造就了她踏实而深入的写作作风。
         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
  早期的严歌苓,更多地将精力投入电影剧本的写作,其目光更多关注自己曾经有过亲身经历的战场,在描写气势弘大的战争场面的同时,又能加入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而之后,严歌苓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多年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更使得她的笔下多了一种对中国历史的审视,有了更多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感。严歌苓的文字一向能让读者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她是一个会讲好看故事的女人,而她笔下所描绘的女子散发出的中国女性独有的气质也和中国大地的母性气质相符,虽然身居海外,但严歌苓的根始终深埋在中国。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分获十年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解放军报最佳军版图书奖等
中长篇小说《少女小渔》、《女房东》、《人寰》等获一系列台湾文学大奖 
长篇小说《扶桑》(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天浴》(根据此作改编的电影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金马奖等七项大奖)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