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艺术家

 

 

 

     “天生就是一块唱昆曲的料!”

  张志红天生就是个美人胚子,打小她就喜欢文艺,在学校算得上是文艺骨干。13岁那年,邻居告诉她,浙江昆剧团在黄龙洞那里招生,当时她对昆曲一无所知,凭着对《十五贯》的好印象和对昆曲的好奇心去报了名。经过初试、复试,竟然收到了浙昆的通知书。这让并不从艺的父母担心起来,学习昆曲会耽误学习,况且年幼的张志红究竟是不是真正地喜欢昆曲,能不能把昆曲作为一生的事业,全是未知数。父亲投出了反对票。张志红年纪小主意大,她对父母说:“我考上了,就一定要去的!”就这样,早年的懵懂之举,成就了后来的“杜丽娘”。或许这是命运的安排,也许这是她与昆曲奇妙的缘分。

  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时艺校就在浙昆隔壁招人,张志红考完了这边,又去了艺校报名,结果竟然没被录取。“当时他们要求我唱的那首歌,刚巧我不会唱,发挥得自然不好。”若干年后,艺校的老师问她:“张志红,你老家在嵊州,为什么不来我们这里学越剧。”听说她当年来报考过而竟然没被录取,这位艺校老师直呼“不可能,太阴差阳错了!”

  进了昆剧团,张志红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拍曲的时候,胆子很小的她就躲到角落里,小声地跟着哼。老师见状就说:“张志红,你怎么唱得像小猫叫一样。”后来开始学形体动作,她与生俱来的肢体语言天赋,让老师对她刮目相看,都说她“天生就是一块唱昆曲的料!”谈到这里,张志红自己也挺得意:“我从小这方面接受能力就比较强,五六岁时去看舞剧电影《白毛女》,回到家从头到尾一点不拉地跳给爸爸妈妈还有邻居看。”

  第二年分行当,她的好成绩、好悟性,让文戏、武戏的老师都抢着要她。最后姚传芗老师凭借着班主任的“近水楼台”,抢到了她这块“好料子”,让她演文戏,攻闺门旦。

  姚老师的教学方式非常特别,按现在的角度来看,算得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理念接轨。每次面对陌生的剧本,姚老师就对她说:“按照剧本的意思,你自己先去编。”编完以后,再重新排戏教戏,张志红做得好的、有创意的地方,姚老师都会给予肯定和采纳。这种教学方式让张志红受益匪浅,以后学戏时不仅仅局限于模仿,还会根据自己对戏的理解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排戏时,经常有同事讶异张志红的舞台创造力,其实这全得益于姚老师当年启发式的灵活教学。

  天赋加汗水等于收获。16岁那年,张志红第一次参加全国汇演,在《牡丹亭》中出色表扮演“杜丽娘”,获得了“小杜丽娘”的美称。1995年,她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昆曲最不景气的那几年,电影、电视剧的导演纷纷来浙昆挖人。为了留住当家旦角,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特地为她下了一纸命令,指明张志红不允许接拍任何影视剧。回想起当年失去的无数机会,随缘的张志红没有任何遗憾。她觉得做事需要坚守,有舍弃才会有收获,顶级艺术一定需要顶级专注。而且做人也不能太刻意,只要自己努力了,结局是怎么样无所谓。就好像演戏,如果今天你想着要好好表现,那一定演砸完蛋了,上台就是要带着一颗平常心,做人也是一样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每次上台都是全新的体验”

 

  回首16岁那次全国汇演,她笑谈当年对人物、剧情并不完全理解,只知道上台以后一步一步按照老师教的来,纯粹地形体模仿,是“从外到里”。慢慢随着年龄渐长,舞台经验丰富,逐渐转变为“从里到外”,很多动作已是习惯成自然。比如《惊梦》中一个杜丽娘打哈欠的场景,当年姚老师教她要双手磨一个圆,现在她非常自然地微微一抬手,完全不刻意,就好像我们平时走路、吃饭、喝水般自然,但自然不代表随意,动作依然要有型,有美感。

  如何塑造一个经典的“杜丽娘”,张志红有着独到的理解:“杜丽娘所有的情绪都是朦朦胧胧的,表现的是少女时代女孩子的想法,女孩子的心态,她的伤感、无奈,是微微的,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不知来由的,她看到花就很美却无人欣赏,便联想到自己,开始自哀自怜。杜丽娘没有怨也没有恨,只有美以及对美的伤感贯穿了全剧,甚至到《写真》、《离魂》中自己快死了,都是觉得‘死是很美好的事情’。于是她唱着【江儿水】,想着死后能被埋到这棵大梅树下是一种幸运,先是笑然后再是哀,情绪在乐与苦之间。我现在再演杜丽娘的时候,会再把这些感觉有意识地去表现。”最近公演《牡丹亭》,很多朋友发短信来说看得哭了,她回信说:“哭就对了!”

  一晃三十几年,作为浙江昆剧团的当家旦角,张志红主演过《百花赠剑》、《牡丹亭》、《说亲回话》、《昭君出塞》等经典曲目,但她最喜欢的角色依然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有朋友问她:“演了那么多年,烦了吧?”她答道:“错!”虽然对这出戏已是滚瓜烂熟,但每次上台,她都要求自己带着新的体验、新的感觉,“要依然感受到‘哇!这花园好美。’不能想着‘这花园我都来过多少回了’。”每次表演《牡丹亭》,虽然观众不一定能发现,但她都会琢磨着做些细小的调整。最得意的改动,就是《寻梦》这幕的收尾,让杜丽娘抱着一棵柳树慢慢地滑下来,音乐响起,大幕缓缓拉上,很有意境。

  可能是演戏太过投入,每次演完她都会头痛欲裂,不得不吃止疼片。最夸张的一次是在澳门,演了3小时的《牡丹亭》上下浓缩本,演完以后她半年不想唱戏,“人都空掉了,头好像炸开一样的疼,人的全部元气都用完了。”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天衣无缝的配合离不开一个‘磨’字”

 

  就在甜美少女张志红拜姚传芗为师时,英俊少年李公律也师从周传瑛主攻小生,从十几岁开始,两人就是舞台上的好搭档,被誉为浙昆的“金童玉女”。天衣无缝的完美配合离不开一个“磨”字,多年的磨合让他们在舞台上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最大秘诀就是“气口”(演员呼吸的节奏)要一致,做到这个自然就配合默契。“我们两个搭档演戏一点不费力,完全没负担,所以我需要搭档都找李公律。”如果是新搭档,就算已是熟识多年,她依然会要求一起仔细排练:“走、停顿、气口、走,两个人动作必须要一样,不然就不美了。”

  别人都说与她搭戏“很舒服,很叫得应。”因为她在舞台上时刻留心,与搭档有足够的交流,同时她还要苛求自己“真想、真听、真看”。眼前没有花,要凭想象去看到,没有鸟叫,要凭想象去听见,做演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如【皂罗袍】中,不仅演员要看到“姹紫嫣红开遍”,而且还要通过表演,让观众也欣赏到“良辰美景”。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完美的演出,仅仅靠演员沉浸在舞台中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个乐队的配合。“1994年浙昆去北京办专场演《寻梦》,整个乐团都融入到这个情境中,真是很舒服的。如果大家配合得不好,演员就需要通过一个人的力量去调动整个乐队,非常的累。”她这朵“红花”非常明白,一个默契的团队要靠长期的磨合,一场戏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精诚合作,“鲜花”与“绿叶”,缺一不可。

 

  在舞台上,她与李公律是金牌搭档,在生活中,他们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厚。当年的同学都是十几岁入团,大家一起生活、成长,既是同学、同事,又是好朋友,彼此间的情感很难形容,真是比兄弟姐妹还亲。张志红都被大家形容为“一唱戏事情就很多。”1994年在北京办专场,她是发着高烧去的,在北京一连吊了7天盐水瓶,白天挂点滴晚上演戏。每次演戏前,她都是又急又累,以致身心疲惫,多半是发着高烧上舞台,幸好有这些老同学的帮忙,每次她“出情况”了,就贴心地帮她联系医院,照顾她。

  现在的张志红,把部分精力都放在昆曲教学上,她对学生可谓是全盘托出。有些人说:“你傻呀!把所有东西都教别人了。”她却丝毫不介意,她只希望学生能多领悟一点,学得更用心些,学得更快些。因为她的无私奉献精神,2002年她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昆曲艺术促进奖”。

  随着近几年昆曲市场的回暖,张志红的粉丝群也日渐增长。每次她上台表演,总能看到一些老面孔,多半是她的粉丝。去年她到台湾办专场,她的粉丝特地从北京飞到台湾,只为多看几场她的演出。还有粉丝给她从南极寄来一张明信片,这些都让她心中暖暖的,让她在昆曲艺术道路上更精益求精。

  “昆曲需要付出,而且需要长期地付出,想唱好昆曲就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学,耐心地磨。”两小时访谈,张志红谈到最多的就是“磨”这个字,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她不仅“磨”出了优雅“水磨腔”,还把自己“磨”成一枚美玉,随着岁月流逝,这块美玉越发丰腴温润,晶莹剔透。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空谷幽兰分外香——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志红
 

 

分享到:
已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